苏晚把那把黑色雨伞靠在玄关柜旁时,指尖还残留着伞柄的微凉触感。
凌晨五点的公寓里一片漆黑,只有客厅窗户缝隙透进的一点路灯微光,勉强勾勒出家具的轮廓。
她脱鞋时动作很轻,生怕吵醒隔壁房间合租的女生 —— 这套两居室是她三年前租的,位于城市边缘的老小区,通勤要转两趟地铁,可胜在租金便宜,能让她在一线城市省下点钱存起来,离 “买一套属于自己的小房子” 的目标更近一点。
洗漱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,眼底的黑眼圈比前一晚淡了些,大概是昨晚在书店喝的那杯姜茶起了作用,也或许是心里揣着点莫名的暖意,连睡眠都变沉了些。
她对着镜子扯了扯嘴角,试图挤出一个精神点的笑容,可想到今天九点的项目会议,还有会后要跟客户对接的风险评估报告,那点笑意又很快垮了下去。
七点十分,苏晚背着公文包走出小区。
早高峰的地铁口己经排起了长队,人群像沙丁鱼一样挤在安检口,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相似的疲惫和匆忙。
她熟练地掏出交通卡,跟着人流往前挪,耳机里放着投行前辈推荐的 “财经资讯播客”,可耳朵里听着 “季度 GDP 增速行业估值模型”,脑子里却时不时蹦出 “屿光书屋” 那盏暖黄色的灯,还有陆屿递姜茶时温和的眼神。
“苏晚!
这里!”
会议室门口,林薇朝她挥了挥手,手里还拿着两杯热豆浆。
苏晚走过去,接过豆浆,指尖触到杯壁的温度,突然想起昨晚在书店捧着的那杯姜茶。
“看你今天气色不错啊,” 林薇凑过来,压低声音调侃,“昨晚没加班到后半夜?
还是说,遇到什么好事了?”
苏晚喝了口豆浆,掩饰住心里的慌乱:“什么好事啊,就是昨晚雨太大,在一家书店躲了会儿雨,没那么狼狈而己。”
“书店?”
林薇眼睛一亮,“哪家书店啊?
还营业到那么晚?
你可别骗我,你以前除了公司和家,连商场都很少去,怎么突然会去书店?”
“就…… 就在环球金融中心附近,叫‘屿光书屋’,挺小的一家店。”
苏晚避开林薇的目光,假装整理文件,“我就是躲雨而己,没别的。”
林薇挑眉,显然没信,但也没再追问,只是拍了拍她的肩膀:“行吧,反正你要是有情况,可别瞒着我这个‘情感导师’。
对了,今天会议客户会提新的现金流要求,你昨晚做的补充报告没问题吧?”
提到工作,苏晚立刻收敛了心神,点点头:“没问题,我昨晚回去后又调整了一下模型,把长期发展潜力的参数加进去了,应该能满足客户的要求。”
会议开了整整三个小时。
客户对苏晚补充的报告很满意,尤其是她提出的 “结合行业政策红利测算长期现金流” 的思路,正好切中了对方的需求。
散会时,部门经理张姐拍了拍她的肩膀:“苏晚,这次做得不错,关键时刻能想到新角度,继续加油。”
苏晚笑着点头,心里却没有太多兴奋的感觉。
以前每次得到认可,她都会立刻拿出手机跟父母报喜,或者盘算着 “再攒点钱就能付首付了”,可今天,她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却是:“今天不用加班到太晚,或许可以…… 顺路去趟书店,把伞还了。”
这个念头冒出来时,她自己都愣了一下。
环球金融中心到她租的小区,正常路线是走地铁二号线转五号线,而 “屿光书屋” 在二号线反方向的一条小街上,根本不顺路。
可她还是忍不住打开地图,搜了一下 “环球金融中心到屿光书屋” 的路线 —— 坐二号线两站,再步行十分钟,不算远,比平时回家大概多花二十分钟。
“就当是还伞,顺便谢谢他昨晚的姜茶。”
苏晚在心里给自己找了个理由,收拾好文件后,没有像往常一样首奔地铁口,而是朝着反方向的站台走去。
下午五点半的阳光,透过写字楼的玻璃幕墙,在地面上投下长长的影子。
苏晚走在人行道上,特意放慢了脚步,手指在包里摸了摸 —— 早上出门前,她特意把那把黑色雨伞放进了包里,还对着镜子换了件浅色系的衬衫,不像平时那样只穿深色西装外套。
她甚至还在公司洗手间补了点口红,怕自己看起来太憔悴,跟书店的氛围格格不入。
“就是还个伞而己,至于吗?”
苏晚在心里吐槽自己,可脚步却很诚实地朝着书店的方向走。
远远地,就看到了 “屿光书屋” 的招牌。
下午的阳光斜斜地照在木质门框上,给深色的招牌镀上了一层暖金色,门口的小花坛里种着几株薄荷,叶子在风里轻轻晃,透着股清爽的气息。
跟早上挤地铁时看到的拥挤街道不同,这条小街很安静,路边有几家咖啡馆和手作店,行人不多,大多是慢悠悠走着的,不像写字楼附近那样行色匆匆。
苏晚深吸一口气,推开了玻璃门。
书店里比昨晚亮堂些,阳光透过临街的玻璃窗照进来,落在书架上,把书脊上的字照得清清楚楚。
轻柔的音乐还在流淌,这次放的是一首民谣,吉他声舒缓,配上歌手干净的嗓音,让人心里一下子就静了下来。
陆屿正站在书架前,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书,似乎在整理书籍。
听到开门声,他回过头,看到苏晚,眼睛里露出一丝惊讶,随即笑了起来:“是你啊,今天怎么过来了?”
他今天穿了件白色的棉麻衬衫,袖口挽到小臂,露出手腕上一块简单的机械表,比昨晚多了几分清爽。
阳光落在他的头发上,能看到几缕浅色的发梢,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些。
“我…… 我是来还伞的。”
苏晚把伞从包里拿出来,递给他,“昨晚谢谢你,不然我可能要在雨里淋很久。”
陆屿接过伞,随手靠在吧台旁边的墙角,笑着说:“没事,一把伞而己。
你今天不用加班吗?
这个点过来,比昨晚早多了。”
“今天会议很顺利,客户没提额外的要求,所以不用加班到太晚。”
苏晚站在门口,有些拘谨地西处看了看,书店里有几个读者,有的坐在小桌子旁看书,有的站在书架前翻书,都很安静,只有偶尔翻书的沙沙声。
“那挺好的,难得能早点下班。”
陆屿走到吧台前,拿起一个干净的玻璃杯,“要不要喝杯东西?
咖啡还是茶?
我今天煮了点陈皮普洱,挺解乏的。”
“不用麻烦了,我…… 我就是来还伞的,马上就要回家了。”
苏晚连忙摆手,心里却有点小小的失落 —— 她其实挺想留下来喝杯茶,跟他多聊几句的。
陆屿也没勉强,只是把玻璃杯放回原处,指了指书架:“没关系,要是不着急,也可以随便看看。
我这里有很多小众的书,或许有你喜欢的。”
苏晚点点头,顺着他指的方向走去。
她其实不是个爱看书的人,大学毕业后,除了专业相关的书籍和财经报道,她几乎没碰过其他书。
可今天站在书架前,看着一排排书脊上陌生的书名,她却莫名地想多停留一会儿。
书架最上层放着一些外文原版书,她踮起脚,看到一本蓝色封面的书,跟昨晚陆屿给她看的那本诗集封面很像。
她伸手把书拿下来,翻开第一页,果然看到了陆屿的名字 ——“译者:陆屿”。
“这本是我上个月刚译完的,还没正式出版,先印了几本样书放在店里。”
陆屿不知什么时候走了过来,站在她身边,声音很轻,怕打扰到其他读者,“作者是位挪威作家,写的是关于北极圈极光的散文,文字很细腻,适合放松的时候看。”
苏晚低头看着书页上的文字:“‘极光像上帝打翻的颜料盘,绿色的光带在夜空中流动,把冰原照得像童话里的世界。
我站在雪地里,听着风穿过冰缝的声音,突然觉得,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。
’”她轻声念出来,心里突然觉得很平静。
这段时间满脑子都是 “现金流风险评估客户需求”,耳朵里听的都是 “ deadlines 业绩指标”,好久没有这样静下心来,读一段跟工作无关的文字了。
“写得真好。”
苏晚合上书,抬头对陆屿笑了笑,“读起来很舒服,好像真的看到了北极圈的极光。”
“喜欢的话,可以拿去看。”
陆屿说,“反正也是样书,放在店里也是等着积灰。”
“不用了,我怕给你弄脏了。”
苏晚把书放回书架,“而且我平时也没什么时间看书,怕辜负了这本书。”
“没关系,忙的时候可以放在包里,偶尔翻几页也好。”
陆屿从书架上把那本书拿下来,递给她,“就当是…… 谢谢你昨晚帮我整理书架?”
苏晚愣了一下,才想起昨晚她躲雨的时候,看到书架上有几本书放歪了,顺手整理了一下。
没想到他竟然注意到了。
“那…… 好吧,谢谢你。”
苏晚接过书,抱在怀里,指尖触到书页的质感,心里暖暖的。
“对了,你平时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?”
陆屿问,一边领着她往吧台走,“下次我看到适合你的书,可以帮你留着。”
“我…… 我平时很少看书,除了专业相关的。”
苏晚有些不好意思地说,“以前上学的时候喜欢看小说,尤其是那种讲普通人生活的故事,后来工作忙了,就没再看过了。”
“那可以试试这本。”
陆屿从吧台旁边的书架上拿了一本浅粉色封面的书,“是一位国内作家写的短篇集,讲的是都市里普通人的故事,有加班到深夜的白领,有开便利店的老板,还有在地铁站卖花的老奶奶,很真实,也很温暖。”
苏晚接过书,翻了几页,看到其中一篇讲的是 “一个加班到深夜的女生,在便利店遇到一位给她煮关东煮的老板”,瞬间就想起了自己昨晚的经历。
“我买了这本书吧。”
苏晚说,从包里拿出手机,“多少钱?”
“不用了,送你吧。”
陆屿摆摆手,“都是朋友了,不用这么客气。”
“那怎么行,我不能总占你便宜。”
苏晚坚持要付钱,“你开书店也不容易,我要是总拿你的书,你该亏本了。”
陆屿无奈,只好报了个价格:“那好吧,二十块,成本价。”
苏晚扫码付了钱,把两本书抱在怀里,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,跳得有点快。
她看了看手机,己经六点半了,再不走,回去就要错过晚饭时间了。
“那我先走了,谢谢你的书。”
苏晚拿起公文包,跟陆屿道别。
“路上注意安全。”
陆屿送她到门口,又补充了一句,“要是以后加班晚了,路过这里,随时可以进来躲躲,我一般会营业到十二点。”
苏晚点点头,走出了书店。
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,她回头看了一眼,陆屿还站在门口,朝她挥手。
她也挥了挥手,转身快步往前走,嘴角却忍不住往上扬。
那天晚上,苏晚回到家,没有像往常一样先打开电脑看工作邮件,而是把陆屿送的两本书放在书桌上,认真地读了起来。
浅粉色封面的短篇集里,每个故事都很平淡,却透着股温暖的力量,她看到 “加班白领在便利店吃关东煮” 的那段时,忍不住想起了昨晚在书店喝的姜茶,心里软软的。
从那天起,苏晚开始了她的 “刻意顺路”。
有时候是下午下班早,她会绕路去书店,买一本书,或者只是站在书架前翻一会儿;有时候是加班到十点,她会特意从地铁二号线反方向的出口出来,步行十分钟到书店,哪怕只待五分钟,喝一杯陆屿泡的温水再走。
她给自己找的理由越来越多:“今天客户夸了我的报告,去书店放松一下今天下雨了,去书店躲会儿雨昨天借的书看完了,去还书顺便再借一本”。
可她自己心里清楚,这些都只是借口,她只是想再看看那家书店的暖光,再跟陆屿聊几句,再感受一下那种远离工作压力的轻松。
第二次 “顺路” 是在周三晚上。
苏晚加班到九点半,走出写字楼时,外面下起了小雨。
她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叫车,而是撑着伞,朝着书店的方向走。
书店里只有陆屿一个人,他正坐在吧台后面,对着电脑打字,大概是在翻译书籍。
听到开门声,他抬起头,看到是苏晚,笑着说:“又加班了?
外面雨不大吧?”
“还好,就是有点毛毛雨。”
苏晚走到吧台前,把上次借的那本短篇集放在桌上,“这本书我看完了,很好看,谢谢你。”
“喜欢就好。”
陆屿停下手里的工作,接过书,翻了翻,看到里面有几处苏晚用铅笔做的标记,忍不住笑了,“你还做了笔记?”
“嗯,有些句子觉得写得很好,就记下来了。”
苏晚有些不好意思地说,“比如这句‘生活就像便利店的关东煮,看起来普通,却藏着温暖的味道’,我觉得说得很对。”
“我也很喜欢这句话。”
陆屿点点头,从书架上拿了一本深蓝色封面的书,“这本是讲旅行的,作者一个人去了很多地方,写了很多在路上遇到的人和事,你要是喜欢,可以拿去看。”
苏晚接过书,抱在怀里:“谢谢你,这次我一定要付钱。”
陆屿无奈地笑了:“好吧,还是二十块。”
苏晚扫码付钱的时候,看到吧台上放着一个白色的陶瓷杯,杯身上印着一朵小小的雏菊,跟上次陆屿给她倒姜茶的杯子一样。
“你也喜欢用这种杯子?”
苏晚问。
“嗯,觉得这种杯子很可爱,喝东西的时候心情会变好。”
陆屿拿起杯子,喝了口水,“我这里有很多这种杯子,都是读者送的,有的是自己做的,有的是旅行的时候买的。”
苏晚看向吧台后面的墙,上次没注意,这次才发现墙上挂着很多各式各样的杯子,有的印着卡通图案,有的写着诗句,还有的是手工捏的,歪歪扭扭的,却很可爱。
“这些都是读者送的?”
苏晚惊讶地问。
“是啊,” 陆屿笑着说,“有的读者经常来,熟悉了之后就会送我一些小礼物,杯子、书签、明信片什么的。
我把它们挂在这里,也算是一种纪念。”
苏晚看着那些杯子,心里突然觉得很羡慕。
她工作这么多年,认识的人不少,客户、同事、合作伙伴,可除了林薇,很少有人会送她这种带着心意的小礼物。
大家之间的交往,大多是围绕着工作,带着利益的成分,很少有这样纯粹的温暖。
“你这里真好。”
苏晚由衷地说,“像一个小世界,很温暖。”
陆屿看着她,眼神很温和:“要是你喜欢,可以常来。
这里永远欢迎你。”
那天晚上,苏晚在书店待了半个小时。
她坐在靠窗的位置,翻了几页那本旅行书,陆屿坐在吧台后面,继续翻译他的书,偶尔两人会聊几句,大多是关于书里的内容,或者是当天的天气。
没有工作的压力,没有业绩的焦虑,只有安静的陪伴和轻松的聊天,苏晚觉得,那是她这段时间以来最放松的半个小时。
离开的时候,陆屿递给她一把伞:“外面还在下雨,你拿着吧,不用急着还。”
苏晚接过伞,是一把浅紫色的伞,伞面上印着小雏菊,跟吧台上的杯子很像。
“这把伞……” 苏晚有些惊讶。
“是读者送的,我这里有很多伞,你拿着用吧。”
陆屿笑着说,“下次来的时候,要是忘了带也没关系。”
苏晚点点头,撑着伞走出书店。
雨己经停了,天上挂着一轮弯月,淡淡的月光洒在小街上,很安静。
她走在回家的路上,手里握着伞柄,心里暖暖的,忍不住想起陆屿温和的笑容,还有书店里的暖光。
她开始期待每天的 “顺路”。
有时候早上出门前,会特意看看天气预报,要是晚上有雨,就会心里窃喜 —— 这样就有理由去书店躲雨了;有时候会故意把工作留一点到下班后,在公司多待一会儿,等加班到十点,再 “顺路” 去书店;有时候甚至会提前一站下地铁,步行去书店,就为了多待几分钟。
林薇很快就发现了她的不对劲。
周五晚上,林薇约苏晚去吃火锅,看到苏晚坐下后,第一件事就是把包里的书拿出来,放在旁边的座位上,忍不住调侃:“苏晚,你最近怎么回事?
以前跟我出来,包里除了电脑就是文件,现在天天带着书,还都是那种文艺兮兮的书,你不会真的谈恋爱了吧?”
苏晚喝了口酸梅汤,掩饰住心里的慌乱:“什么谈恋爱啊,就是最近觉得工作太累,想看看书放松一下。”
“放松?”
林薇挑眉,“你以前放松的方式是睡觉,现在放松的方式是看书?
还特意绕路去一家书店买?
我可听说,那家‘屿光书屋’离你公司和家都不顺路,你每次去都要多花半个多小时。”
苏晚愣了一下:“你怎么知道?”
“我上周跟客户去那边的咖啡馆谈事情,看到你从那家书店出来,还跟店主聊了一会儿。”
林薇坏笑着说,“那个店主长得还挺帅的,温温柔柔的,跟你这个‘拼命三娘’完全是两种类型。
说吧,你们是不是有情况?”
“就是普通朋友,我只是去还伞,顺便买几本书。”
苏晚嘴硬,可耳朵却忍不住红了。
“普通朋友?”
林薇显然不信,“普通朋友会让你特意绕路半个多小时去见?
普通朋友会让你每天带着他送的书?
苏晚,你别自欺欺人了,你就是对人家有好感。”
苏晚低下头,没有反驳。
她其实也知道,自己对陆屿的感觉,早就超过了 “普通朋友”。
每次去书店,看到他的笑容,心里就会很开心;每次收到他推荐的书,就会很珍惜;每次跟他聊天,就会觉得很轻松。
她喜欢他身上的温和,喜欢他对生活的态度,喜欢他营造的那个温暖的小世界。
可她也很犹豫。
她是个习惯用数据和逻辑判断一切的人,她清楚地知道,自己和陆屿是两个世界的人 —— 她每天在写字楼里跟数据打交道,追求的是 “业绩成功稳定”;而陆屿在小书店里跟书籍打交道,追求的是 “喜欢轻松自由”。
他们的生活节奏、价值观、未来规划,似乎都不一样。
“可是…… 我们不合适。”
苏晚轻声说,“他喜欢慢节奏的生活,我却每天都在加班;他追求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,我却背负着父母的期待,要买房,要稳定。
我们根本不是一路人。”
“合适不合适,不是靠数据算出来的,是靠相处出来的。”
林薇放下筷子,认真地说,“苏晚,你别总是用投行的思维去判断感情。
感情不是项目,不需要做风险评估,也不需要测算回报率。
你喜欢他,他对你也有好感,这就够了。
至于生活节奏、价值观,这些都是可以磨合的。
你总说自己累,总说自己不知道想要什么,或许他就是那个能让你慢下来,找到生活意义的人。”
林薇的话,像一颗石子,投进了苏晚的心湖里,泛起了圈圈涟漪。
她想起昨晚在书店,陆屿跟她说的话:“生活不应该只有工作,还应该有自己喜欢的事情。
有时候慢一点,反而能看到更多美好的东西。”
或许,林薇说得对,她不应该用 “合适” 或 “不合适” 来判断这段感情,而应该试着去感受,去靠近。
周日下午,苏晚没有像往常一样在家加班,而是特意打扮了一下,朝着书店的方向走去。
她没有找任何理由,就是想单纯地去看看陆屿,跟他聊聊天,看看书店里的书。
书店里人很多,大多是周末来放松的读者。
陆屿正站在书架旁,给一位老奶奶推荐书籍,耐心地听着老奶奶的需求,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。
苏晚没有打扰他,而是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,拿出他上次推荐的旅行书,安静地读了起来。
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在书页上,暖暖的,旁边桌子上的薄荷草散发着淡淡的清香,耳边是轻柔的音乐和翻书的沙沙声,一切都很美好。
不知过了多久,陆屿走了过来,手里拿着一杯温水:“今天怎么过来了?
不用加班吗?”
“今天休息,想过来看看。”
苏晚抬起头,对他笑了笑,“你这里今天人好多。”
“周末人会多一点,大多是附近的学生和上班族,过来放松一下。”
陆屿在她对面的位置坐下,“那本旅行书看得怎么样?
喜欢吗?”
“很喜欢,尤其是里面讲作者在大理遇到的一位手艺人,一辈子只做一件事,觉得很佩服。”
苏晚说,“我有时候会想,要是我也能像他一样,找到一件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,一辈子只做这件事,就好了。”
陆屿看着她,眼神很认真:“你也可以的。
现在也不晚,你可以试着在工作之外,找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,慢慢做,不用急。”
苏晚点点头,心里突然觉得很踏实。
她看着陆屿温和的眼睛,看着书店里暖黄色的灯光,看着周围安静看书的读者,突然觉得,或许 “刻意顺路” 也没什么不好。
哪怕他们的世界不同,哪怕未来有很多不确定,至少现在,她喜欢这种靠近他的感觉,喜欢这种温暖的感觉。
“陆屿,” 苏晚轻声说,“下次我再来,能不能…… 再喝你煮的陈皮普洱?”
陆屿愣了一下,随即笑了起来,眼睛里像有星光在闪烁:“当然可以,我随时都煮着。”
那天下午,苏晚在书店待了两个小时。
她和陆屿聊了很多,聊书里的故事,聊各自的爱好,聊小时候的梦想。
苏晚第一次跟别人说起自己曾经想当作家的梦想,陆屿听得很认真,还鼓励她:“你可以试着重新捡起来,哪怕只是写点随笔,也是好的。”
离开的时候,夕阳正慢慢落下,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。
苏晚走在小街上,手里抱着陆屿新推荐的书,心里暖暖的。
她知道,自己的 “刻意顺路”,还会继续下去,而且,她希望这条路,能走得再远一点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