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小说尽在德昌书站!手机版

德昌书站 > > 守陵归来,帝君为我破了戒孙德全周伯热门完结小说_最热门小说守陵归来,帝君为我破了戒孙德全周伯

守陵归来,帝君为我破了戒孙德全周伯热门完结小说_最热门小说守陵归来,帝君为我破了戒孙德全周伯

静心静怡 著

言情小说完结

静心静怡的《守陵归来,帝君为我破了戒》小说内容丰富。在这里提供精彩章节节选:坟头草动了,圣旨来了。 晨雾如纱,缠绕在皇陵深处的断碑残冢之间。 风过处,枯草簌簌,像是亡魂低语。 拂尘跪在一方倾颓的石碑前,指尖轻轻拂过碑面斑驳的刻痕——“罪籍”二字深陷石中,如刀剜心。 七年了。 她一动不动,三炷香在石案上静静燃烧,青烟笔直升起,被雾气一寸寸吞没。 火光映着她的脸,苍白而沉静,眼底却无悲无喜,仿佛早已将生死荣辱,都烧成了灰。

主角:孙德全,周伯   更新:2025-10-26 18:46:14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
夜风穿廊,吹得栖梧阁檐角铜铃轻响,如幽魂低语。

拂尘立于门侧,指尖仍残留着《冥祀录》残卷的粗糙触感。

那血绘图腾上的“安”字,像一根细针,深深扎进她记忆深处——她曾在皇陵地宫第三重甬道的石壁上,见过一模一样的刻痕。

彼时她年少懵懂,只当是祭祀符文,如今回想,却觉处处透着诡异。

骨符与图腾呼应,图腾又指向“承恩旧冢”,而那座被律令封禁百年的陪葬墓,竟是先帝早夭长子的埋骨之地。

一个被刻意遗忘的名字,一段被抹去的葬仪记录……为何偏偏与她有关?

她正欲将经卷夹层彻底抚平,殿外忽有脚步声传来,不疾不徐,踏在青石板上,竟似踩在人心脉之上。

“陛下驾到。”

内侍低声通报,声音微颤。

拂尘心头一凛,迅速将《冥祀录》塞回《安魂经》夹层,指尖却微微发抖。

昨夜她焚毁的那页残图,虽已化作灰烬,可空气中仍残留一丝焦味,混着暖玉灯散出的青雾,竟凝成一缕若有若无的墨痕,像是字迹未尽的遗言。

萧玄戈步入阁中,玄色大氅未解,黑玉冠束发,眉目如刀削,冷峻得不带一丝温度。

他目光扫过拂尘低垂的眼睫,落在她手中尚未合拢的经卷上,唇角微动,声音低沉如钟鸣深谷:

“你烧不掉的。”

拂尘指尖一僵。

“有些事,烧了灰也还在。”他缓步前行,靴底压过地砖缝隙,发出细微的摩擦声,仿佛碾过人心底线,“就像这宫里的霉斑,年年生,年年除,可只要湿气不散,它便总会回来。”

他走到案前,目光一一掠过未燃尽的纸灰、墙角斑驳的湿痕、香炉里残存的冷灰,最终,停在那盏暖玉灯上。

灯芯尚青,雾气微浮,映得他眸底闪过一丝极淡的波动,快得几乎无法捕捉。

“朕查过周伯。”他忽然开口,语气平静,却如惊雷滚过拂尘心间,“他是先帝潜龙时的贴身陵官,执掌《陵典》三十七年,通晓历代秘葬之制,七年前突然自请贬为杂役,守你父母墓侧,直至失踪。”

拂尘猛地抬眼,瞳孔微缩。

周伯……竟是《陵典》掌官?

她脑中轰然炸开。

守陵人世代口耳相传,唯有帝王驾崩、太子封冢,方由《陵典》官亲自主持葬仪,其余人等不得窥其一字。

而《陵典》本身,传说分藏于皇陵地宫与帝王密库,凡人难见。

周伯不仅见过,还掌管三十七年——那他为何甘愿贬为贱役?

为何在临走前,将这枚骨符交予她?

又为何偏偏选在她被召入宫之时,悄然消失?

“他为何要见我?”拂尘终于开口,声音轻如落叶,却字字清晰。

萧玄戈没有立即回答。

他走到暖玉灯旁,伸手轻轻拂过灯罩,指尖在那青雾边缘停顿了一瞬,仿佛在确认某种气息的存在。

“因为他知道,你会回来。”他缓缓道,“也知道,唯有你,能看见那些‘不该看见的东西’。”

拂尘心头剧震。

她忽然明白——周伯不是偶然出现在她生命中的老守陵人。

他是有意的,是安排。

而那枚骨符,不是护身符,是一把钥匙。

“承恩旧冢……”她低语,几乎无声。

萧玄戈眸光一动,似有所察,却未追问。

他转身踱至窗边,望着外头沉沉夜色,良久,才道:“皇陵之下,有密道。从地宫直通宫中祭殿,始建于先帝中期,图纸早已焚毁,可有人,却重新画了出来。”

拂尘呼吸微滞。

地图……他果然已经知道了。

“你昨夜点燃暖玉灯,灯雾凝形,三刻未散。”他忽然回头,目光如刃,“守陵人秘术,能引魂显迹,也能照见阴文。你在看什么?”

拂尘垂首,袖中手紧握骨符,冷汗微渗。

她不能说——一旦说出《冥祀录》的存在,便等于承认自己私藏禁书,更可能牵出周伯与先帝长子之死的关联。

而那,绝非她此刻能承受的风暴。

“臣妾……只是想看清符纹。”她声音平稳,却掩不住一丝颤意。

萧玄戈盯着她,许久,忽然轻笑一声,那笑里没有温度,却有一丝近乎悲悯的了然。

“你不必怕朕。”他说,“若朕要治你,昨夜便不会只派孙德全来‘查灰’。”

拂尘抬眸,对上他深不见底的眼。

那双眼,冷如寒渊,却又仿佛藏着某种她看不懂的痛楚与执念。

他缓步走回案前,从袖中取出一物,轻轻置于案上。

那是一卷泛黄的竹简,边角磨损,似经年久藏,封皮以暗青丝线捆扎,中央刻着四个古篆小字,笔锋森然——

幽阙坑。

夜风凝滞,栖梧阁内暖玉灯的青雾缓缓流转,如幽魂游走于梁柱之间。

那卷泛黄竹简静静躺在乌木案上,封皮上“幽阙坑”三字仿佛渗着阴寒之气,像是一道裂开的地脉,直通九幽。

拂尘低垂着眼,目光却未落在竹简上,而是停在萧玄戈的手——那只骨节分明、曾执笔批斩千人命运的手,此刻竟微微颤了一瞬,似是压抑着某种深埋的情绪。

她心头一紧,忽然明白:这不是试探,而是交付。

他将禁忌之物置于她眼前,不是要她俯首称臣,而是要她与他共窥深渊。

可她不能碰。

若她伸手,便成了贪图秘辛的窥探者;若她退避,又似辜负信任的怯懦人。

她只轻轻启唇,声音如雪落枯枝:“多谢陛下信重。”

话音落下,殿内一片死寂。连铜铃都仿佛冻结在风中。

萧玄戈凝视她良久,眸光幽深如古井,倒映着灯雾里浮动的微尘。

他忽然开口,语调低沉得近乎呢喃:“你说‘我只是记得’,可记得承恩旧冢里埋的是谁?”

拂尘心头剧震,指尖微蜷。

她当然记得。

那座被封禁百年的墓冢,碑无名、礼无仪,连守陵簿上都只以“旧冢”代称。

可昨夜焚毁的残图边缘,分明写着一行小字:“长子未葬礼,魂不得安。”

她垂首,语气平静无波:“史载为先帝长子,生三岁而夭。”

“可你知道他为何夭?”萧玄戈逼近一步,声音冷如寒铁,字字剜心,“因为他被人用‘迷心散’熏了七日,神魂溃散而亡。”

拂尘猛地抬头,瞳孔骤缩。

迷心散?

那是皇陵秘藏的阴香,取自幽阙坑深处的阴脉草,配以死魂木灰、怨骨粉炼制而成,常人闻之三息即神志错乱,七日不绝则魂魄离体,形同枯尸。

此香早已列入《禁方录》,连御医院都无存档——唯有《陵典》记载其制法。

而萧玄戈竟说……是沈贵妃所制?

“沈贵妃,”他缓缓吐出这个名字,像是咀嚼着陈年毒药,“林嬷嬷的师父,当今皇后沈玉华的姑母。”

拂尘呼吸一窒。

她终于明白为何入宫第一夜,林嬷嬷便执意要她饮下那碗“安神汤”。

原来不是安神,是试毒——试她是否识得那汤中隐含的一丝阴脉草腥气。

若她识破,便是知情者;若她无知,便是可操控的棋子。

可她当时只觉汤中有异,默默倾倒于地,未露声色。

原来,从那一刻起,杀局已布。

她缓缓闭了闭眼,再睁开时,已是一片沉静。

可心底却翻涌起滔天巨浪——先帝长子之死,竟是皇室血案;而今日皇后一族,竟根植于一场弑婴阴谋之上。

这不仅仅是一段秘辛,这是动摇国本的裂痕。

就在这时,殿外急促脚步声破风而来。

“陛下!”孙德全喘息着跪地,手中捧着一封火漆密函,指尖发抖,“北岭急信……老守陵人周伯,昨夜风雪中断骨病发,恐撑不过三日。”

拂尘浑身一僵。

周伯……断骨病发?

她太了解那位老人了。

他在皇陵三十年,冬日踏雪巡陵从不畏寒,筋骨强健胜过少年。

所谓“断骨病”,不过是守陵人口中对一种酷刑的隐语——将人四肢关节逐一错位,不伤性命,却痛彻骨髓,专为逼供所用。

他是被人折磨至濒死,只为引她现身。

殿内死寂如渊。

萧玄戈脸色骤沉,转身便欲离去,玄色大氅翻卷如夜云。

可走到门边,他忽然顿住,背影挺直如松,声音却压得极低,几近耳语:

“若你想去,朕准你三日离宫。”

拂尘怔住。

离宫?

她一个昭训妃,无诏不得出宫门一步。

而他竟亲口允她自由?

这不只是恩典,是放虎归山,是纵她入险。

可她更清楚,这是唯一的机会。

她缓缓跪下,额头轻触冰冷地面,指尖深深掐入掌心,痛意让她保持清醒。

“臣妾……谢陛下恩典。”

她没有抬头,不敢看他的眼神。

她怕看见其中的算计,更怕看见其中的担忧。

待萧玄戈离去,殿内只剩她一人。

暖玉灯的雾气渐渐散去,那缕墨痕般的焦味也悄然隐没。

她缓缓起身,走到案前,目光再次落在那卷《陵典·葬制篇》残卷上。

幽阙坑。

阴脉草生之地,也是迷心散的源头。

而周伯临走前交给她的骨符,正是开启幽阙坑密道的信物之一——她曾在《冥祀录》夹层中读到过:“双符合璧,地门自开。”

她终于明白,自己早已不是旁观者,而是被命运推至漩涡中心的执钥人。

窗外,风雪骤起,天地一片苍茫。

远处宫墙如巨兽蛰伏,沉默吞吐着无数未亡之魂。

拂尘站在灯下,影子被拉得很长,像一把出鞘的剑,指向未知的北方。

次日清晨,禁军校尉奉命备马,御医院医正许仲言也被召至宫门待命。

拂尘披上墨色斗篷,袖中藏着那枚温润又冰冷的骨符。

风雪蔽日,前路茫茫。

而她,已踏上归途——亦是赴死之路。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

资讯推荐